台灣創業環境 「病情」沒好轉

7592點閱
 
10/10
我要評比
李開復談話重點
李開復談話重點

繼去年直言台灣創業環境生了病,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昨再指出,「台灣今年病情沒轉好!」他表示,台灣不夠國際化且缺乏市場,和國際間的互聯互通也不足,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出面改變這樣的負面循環。

李開復去年10月底指出,台灣的創新創業環境,就和罹癌的他一樣病了,沒有創投的環境、創業者找不到資金、也沒有創業能量,他並直言,台灣的ICT(資通訊)產業若要恢復過去的輝煌,就得下猛藥,不能一再錯過軟體、網路和行動的革命。

 

然時隔1年,他再看台灣創新創業環境,仍未覺好轉;他以過去5年所學到的教訓分享說,時至今日,創業者不再是向過去由政府補助出線,而是一個有與生俱來的創業素質、執行力強的團隊,靠著自己打拚、從做小東西開始摸索,在荒野中成長。

李開復認為,所謂的投資,不是投入資金,有錢的機構很多,但好案子卻很少,真正投資者該做的不是給錢,是找到好的創業者,運用人脈、資源去協助爭取機會,在困境時給予建議,才會成功。

他認為,政府應該要幫助、補助的有三種企業,一是高成長的公司,二是國際化公司,第三則是初創的早期公司;至於小確幸或傳統產業,政府可鼓勵或促進消費,但這不應是主要補助對象,另那些賺錢的大公司,更不需要政府幫助。

李開復相信,台灣年輕人還是有創業基因,建議想創業青年,可以先進入新創公司學習,若從像學校這種低風險的,或社會企業等,從簡單、小型的服務業起步,學習創業的經驗,不要一開始就把計畫想得很大、做得很宏偉。

李開復並以臉書為例,一開始臉書並不是以連結全球社群網站為目標,只是要作為讓哈佛新生互相交流的簡單需求;他並指出,創辦臉書的馬克佐柏克的強項,在於擅於發掘需求、不斷快速滾動創意創新,「這也是台灣創業者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」,他強調,把用戶放在第一位,找到其一個很強的需求,真正解決目標用戶每天會遇到的困難,就是關鍵。

台灣年輕人面對起薪不高、只有22K的問題,李開復建議,要大家多看英文網站,看看國外東西、讀一些有養分的書;不要看太多沒有價值的電視和八卦;有機會就出國去待個幾年、讀個學位,不要只是去遊學、玩玩,要沉澱自己、學習創新的事物;最後,就是要追隨自己的心,不要一昧迎合父母或社會的期待,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同一件事」。
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41031000614-260110

原文出處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qmka 的頭像
    hqmka

    布丁小舖(Pudding Shop)

    hqm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